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池容量不断增大,究竟利弊几何?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期上市的多款增程式电动车,其电池容量持续攀升,部分汽车的电池容量甚至超越了一些纯电动汽车。这种看似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市场现象,暴露出行业在技术、市场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多重矛盾。
目前,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限制了续驶里程,车企不得不通过增加电池容量来缓解补能焦虑,但这却偏离了增程技术“高效节能”的初衷。电池“扩容”,究竟是技术进步,还是误入歧途?“并非所有增程式汽车都需要配装大电池。”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增程式汽车配装大电池固然能提升消费者的驾乘体验,带来更接近纯电动汽车的驾驶感受,但应综合考虑性价比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回归技术的本质和初衷。
“拼完价格拼电池”
“拼完价格拼电池”正成为增程式汽车市场的新焦点。电池容量不断增大,续驶里程持续提升,市场快速变化让消费者有些难以捉摸。仅在3~4年前,国内增程式汽车的纯电续驶里程普遍在80~150公里左右,足以满足市区日常通勤需求。然而,今年以来,新上市的增程式汽车的纯电续驶里程普遍向350~450公里及以上发展,并不断刷新纪录。部分增程式汽车配装的电池包电量从60kWh、70kWh到80kWh,有的甚至超越纯电动汽车。
数据显示,2024年,增程式汽车累计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为53.8万辆,同比增长16.5%。显然,销量增速已大幅放缓。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春德认为,增程式汽车之所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在于其解决了里程焦虑。尽管需在续驶里程和环保等方面取得平衡,但当前动力电池价格稳定在较低水平,为车企持续提升增程式汽车电池容量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增程式汽车也由冷转热。在各类新能源汽车竞相提升续驶里程的背景下,增程式汽车比拼大电池已成行业趋势。近几年,增程式汽车抓住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风口”,进入快速发展期。在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普遍达到500~700公里左右的同时,增程式汽车也希望通过增大电池容量,吸引消费者关注,保持市场竞争力。因此,众多车企纷纷推出大电池增程式汽车,逐渐形成一股风潮。
市场消费调查显示,如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普遍看重续驶里程,能够破解里程焦虑的汽车更受欢迎。超过90%的增程式汽车用户出行优先选择纯电动模式。因此,更长的续驶里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增程式汽车的最大“卖点”。姚春德告诉记者,一些原本坚守纯电动技术路线、对增程式汽车持保留态度的车企,因市场热度而被吸引入局。然而,由于先入局车企已建立品牌、口碑优势,后来者在用户基数、品牌及配置上不占优势,便希望通过加大电池包、提升纯电续驶里程来吸引消费者。
据统计,今年以来电池容量超过50kWh的增程式汽车已超过5款,且有车企规划推出不少于80kWh电池的增程式汽车。据悉,已有电池企业计划于2026年推出80kWh电池,为企业的增程式汽车供货。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为用户解决里程焦虑的初衷值得肯定,但一味加大电池容量并非万能。近年来,增程式汽车由‘小电池+大油箱’向‘大电池+小油箱’转变,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结果。然而,加大电池容量并非惟一出路,在响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包括电池容量在内的各项技术优化也应注重合理性与实用性。”
电池“扩容”副作用明显
目前,已有消费者对越来越大的电池产生了担忧。“近几年,增程式汽车市场销量保持较好增速,一些车企希望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并将加大电池包容量作为突破口,但可能未充分考虑产品的两面性。”曹鹤认为,加大电池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车内空间被侵占。在当前电池能量密度有限的情况下,更大容量的电池意味着更大的重量和体积,这不仅影响车内空间,还压缩后备厢垂直高度,对车辆的载人舒适度和储物空间均造成影响。数据显示,增程式汽车电池容量增加20%,后备厢容积会同步减少15%,原本中型SUV应有的宽敞储物空间可能退化为紧凑型SUV水平。对于有长途旅行需求,需装载露营装备、婴儿车等物品的用户来说,后备厢“缩水”会导致体验感下降。
增加电池包容量还会增加车身重量。随着整备质量增加,电耗与操控的体验感也会下降。增程式汽车电池的重量约占整备质量的25%~30%。测试表明,续驶里程450公里的增程式汽车比续驶里程200公里的同类汽车整备质量增加210公斤,导致电耗提升约15%。同时,还会对车辆操控性产生负面影响。电池重量增加导致车辆重心分布改变,紧急变线时侧倾幅度明显增加,影响驾驶稳定性,埋下安全隐患。
“此外,大容量电池的增程式汽车在充电时长上明显增加,给公共充电桩资源的使用效率带来挑战。”姚春德表示,使用60kW充电桩时,单次充电时长常突破2小时。相比之下,以往200公里续驶里程的增程式汽车,充电时间通常能控制在1小时以内。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排队情况尤为凸显,更多大容量电池的增程式汽车如果都选择充电,则会明显降低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增程式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日常用电解决80%短途需求,长途用油消除里程焦虑。前几年,200公里以内的纯电动续驶里程已能覆盖90%的城市通勤。但续驶里程400公里以上的增程式汽车,使增程发动机长期处于“备用状态”,失去了增程式汽车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上述问题凸显了增程式汽车电池“扩容”成风的现实问题。续驶里程是车企产品的核心卖点,即便增程式汽车的多数用户日常无需超大电池,车企也不得不跟随“电池加码”的风向。调研显示,增程式汽车车主年均单程超200公里的长途出行仅12次,日常通勤半径集中在50~80公里左右。某车企的用户数据画像分析也表明,续驶里程400公里的增程式汽车,车主实际超300公里的单日行驶场景占比仅为3.7%。“这表明,对于大部分增程式汽车车主而言,超长纯电动续驶里程在日常使用中很少能派上用场。”曹鹤表示,“续驶里程过剩”导致电池容量利用率长期低于60%,形成了资源错配和浪费。
性价比优势下降
如果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堆砌大电池,这种增程式汽车的发展趋势不仅会推高购车成本,还会进一步削弱其原有的经济性和性价比优势,甚至与其环保性相悖。
动力电池成本在增程式汽车总成本中的占比高达30%~40%。数据显示,每增加10kWh电容量,售价会提升1.5万~2万元左右,而这些费用最终由消费者承担。这种“续驶溢价”实际削弱了增程式汽车的市场竞争力。相比之下,主流纯电动汽车的价格普遍比同续驶里程的增程式汽车低。原本增程式汽车凭借可油可电的特性,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如今这一核心卖点因电池成本上升而动摇,导致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谨慎,影响了增程式汽车的终端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心仪的产品突破心理价位,进入更高消费区间。尤其是对预算敏感的消费者,这可能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迫使他们放弃原购车计划,转而选择更亲民的汽车。
“车价上涨还会提升车辆保险费用。”曹鹤表示,随着车价提高,车损险等商业险保费也会相应增加,通常涨幅在10%~15%左右。以30万元车价为例,每年商业险费用将多支出2000~3000元,进一步增加用车成本。贷款购车负担同样加重,若新车售价35万元,首付30%即10.5万元,贷款24.5万元,以5年、年利率5%计算,总利息达3.6万元;而25万元汽车首付7.5万元,贷款17.5万元,同条件下总利息仅2.6万元。更大的电池意味着每月还款金额更高,经济压力显著增加。
“尽管近几年电池原材料成本下降,但增程式汽车使用的大容量电池通常采用前沿高端技术,成本并不低。”姚春德指出,新型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需大量资金投入,推高电池及单车成本。测算显示,相对高出的成本需用户8年节省的电费才能覆盖,但增程式汽车使用周期很少超过8年,意味着用户无法从电费差价中收回这部分成本。若汽车失去经济性和性价比,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车企定价也将陷入两难。
追求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新型电池的镍、钴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电池成本,较常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高出许多,给车企和消费者带来压力。加大电池包需重新设计底盘布局和解决散热问题,否则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甚至引发安全隐患。车企需精心预留散热通道,使用高强度钢材加强底盘结构,研发成本分摊至单车,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应对大电池问题,车企还需同步升级制动系统和悬挂组件,确保车辆安全性和操控性。”姚春德谈到,升级部件成本更高,后期维修成本也随之增加,加重消费者经济负担。
“电池包增大带来的成本提升和重量增加,也引发新的环保忧虑。”曹鹤认为,增程式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细分领域,环保性能是其特征之一。在考虑加大电池前,应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排放情况,而非仅关注电池和纯电动续驶里程。只有统筹考虑,才能做出客观准确判断,采取合理电池配置方案,支持消费者购车决策。
多位专家认为,增程式汽车电池扩容本质是车企在用户焦虑与市场竞争下的妥协。大电池提升纯电动续驶体验,但也推高购车门槛,形成“高端化”与“大众化”矛盾。用户需理性区分“真实需求”与“营销噱头”,毕竟用车成本核心是“省在日常”。
回归本质 寻求平衡
大电池带来的长续驶里程虽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期望,但背后却潜藏着多重隐患。部分车企过度追求续驶里程的提升,导致技术本质偏离,从原本的“电油互补”理念滑向“为大而大”的误区。一些车企为增加续驶里程,大幅提升电池容量,使得电池重量占比超过整车40%,这不仅未提升车辆性能,反而削弱了增程器的效率优势,明显违背了增程式汽车“削峰填谷”的核心设计逻辑。原本增程式汽车的优势在于合理利用电池和增程器,实现高效的能源利用,如今却因大电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车辆在馈电状态下的能耗大幅增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同时,系统性成本与资源错配问题亦不容忽视,大电池直接导致终端售价平均提高2万~3万元,削弱了车辆的市场竞争力,整体上不利于增程式汽车的市场发展。
面对这一现实,行业正在反思。“回归技术本质,重构增程式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姚春德表示,在增程式汽车的发展中,应明确“电驱为主,增程为辅”的技术定位,这需要车企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多种因素,重新审视其核心优势及电池容量的合理区间。增程式汽车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智能能量管理,使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佳热效率区间,实现“城市用电成本低、长途用油效率高”的理想状态。相关数据显示,合理设计的增程式系统可使燃油利用率比传统燃油车提升30%以上。这如同为车辆配备了一位智能管家,能够根据不同行驶场景,精准调配能源,实现高效运行,降低能耗和排放;在长途出行时,增程器启动为电池充电,确保续驶里程,同时保持较高燃油效率。这种智能调配方式,既让用户享受电动汽车的静谧与低能耗,又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
姚春德还提出,应建立电池容量的“黄金平衡点”,根据用户日常纯电通勤需求,既要让用户在工作日无需为充电烦恼,也要避免电池过度冗余,增加车辆成本和重量,影响操控性和经济性。总体上,要满足用户日常需求且不增加过多负担,才能让用户轻松接受增程式汽车。此外,应以技术创新聚焦“能效优化”而非“参数堆砌”,推动增程器向小型化、高效化发展,减轻车身重量,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性能,增强用户对增程式汽车的信心。
“生态建设不容忽视。”曹鹤指出,在市场趋向大电池的背景下,行业应从参数竞赛转向场景适配,通过提升能效、定位需求、完善基础设施等,回归技术本质,实现环保、便利与经济性的平衡。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增程式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让用户随时随地补充能量,而且一旦补能体系数量和布局达到发达程度,增程式汽车可放弃大电池方案,以“小电池+小油箱”方式,实现车身轻量化,优化驾乘体验,畅行无阻,这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亮点之一。
寻求平衡之道,在环保、便利与经济性之间找到最优解。增程式汽车正从“尾部减排”向“全链低碳”转变,这对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具有深远意义。增程式汽车的纯电动模式可满足大多数用户城市日常出行需求,体现降碳效果,若搭配光伏等绿电储能充电桩,减排效果更显著。在经济性方面,增程式汽车需从“购车成本”单一考量转向“全周期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在增程式汽车发展中,必须坚守技术本质,拒绝盲目跟风和内卷,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导向,在电池容量、增程效率、系统成本等方面找到最佳平衡点,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曹鹤强调,构建完善生态系统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者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增程式汽车才能改变一味加大电池的行为,体现技术和产业进步,真正成为连接新能源时代的“价值桥梁”,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希望。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