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东方港湾展览] , 进入 2026宁波国际汽车零部件及售后市场展览会
首页 > 头条 > 行业 > 文章详情
“多点开花” 我国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速跑”
114

企业产品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能效要求适时调整、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逐步完善……近期,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标准建设正在进一步加速,不仅现有标准不断提高要求,同时,围绕新技术新赛道的标准也在持续完善。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深度转型,标准体系建设正成为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相关标准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引导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也将进一步夯实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基础。

标准体系加快完善

覆盖多个关键领域

近期汽车领域标准完善动作连连。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宣布组织制修订了多项汽车领域审查要求,并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修订后相关审查要求全面提高了企业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对于汽车产品的要求也新引入可靠性等涉及车辆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从细分领域来看,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标准体系建设正全面提速。不久之前,工信部公开征求《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此外记者还从权威人士处获悉,L3/L4级自动驾驶标准正在加紧制定,预计2026年发布。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累计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88项,加快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急需标准研制,深度参与自动驾驶相关国际标准法规制定协调。

在绿色领域,中国也在持续推进相关标准的完善和升级。不久前,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告2026至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明确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有关技术要求调整等情况,节能汽车不同车型的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均进一步加严。

“我国汽车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已构建覆盖汽车碳管理、绿色制造、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体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天雷表示,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标准领域,目前已有近140项标准,覆盖整车、系统、部件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姚垠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标准体系正在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汽车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整体来看,我国对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政策出台频繁且具有前瞻性。标准的制定通常结合国家战略,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一些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的技术发展较为迅速,相关标准能够及时反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链创新。”姚垠国说。

护航合规引领创新

夯实产业发展底座

不少专家指出,标准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引领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还能为新技术的落地提供良好基础。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需要进一步完善准入审查要求,强化企业研发生产能力、品牌和商标管理、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等要求,提高生产企业准入审查相应门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坚决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以近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车船税优惠技术要求的提升为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电动车能耗指标的完善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型车辆在电耗和油耗方面的节能潜力亟待挖掘。通过进一步提高降低能耗的要求,可以助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设计优化。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标准化研究院总工程师孙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具有双重使命,既通过护航合规约束安全的底线,又通过标准引领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标准法规可以助力技术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稳定器’的角色。例如,针对电子电器标准体系,作为汽车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是所有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大厦’的‘地基’,其创新和发展更需要标准体系来形成基础安全底座。同时,在车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标准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规模化应用作用。”孙航说。

此外,标准体系的完善也是中国汽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拥抱全球市场。随着技术的标准化,中国的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甚至可能成为全球技术标准的引领者。这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并促进了中外市场的互通互联。”姚垠国说。

体系短板亟待补齐

助力新技术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在完善过程中,我国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些瓶颈仍有待突破。

某头部车企负责人此前提到,标准先行与生态协同是引导汽车产业突破的重要路径。当前,标准的制定与产业突破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互相促进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不足,尤其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智能网联技术、固态电池等领域,标准的制定需要尽快跟上技术突破的步伐。例如在车路云一体化领域,接口和数据标准的统一亟待解决,制约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落地,需要加快标准完善,助力新技术落地。

“在汽车产业绿色发展领域,中国还需要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尤其是针对固态电池、换电等新模式、新技术,重新梳理和完善标准体系,填补标准空白。同时也需要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研究,包括碳管理、节能、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需要在短时间内加快制定进度,形成更完善的技术支撑。”郑天雷说。

姚垠国表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标准体系还存在制定过程中协同不足、制定参与主体有限、国际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需要推动相关部门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平台。同时,当前标准制定主要由大型企业和少数科研机构主导,而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较为有限,消费者作为最终使用者,其需求也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参与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在标准制定国际化方面,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强化技术创新与国际标准协调,在新技术关键领域更积极参与。”姚垠国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赞 0
收藏 0
字数 0/1000
发布评论
评论信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