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冲击下,德国汽车行业遭遇严峻考验。
咨询公司安永最新分析报告显示,德国汽车行业过去一年净减岗位约5.15万个,占全部岗位的近7%,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工业部门。
01
难!从岗位到利润全崩
整体来看,截至6月30日,德国工业界共雇佣约542万人,比一年前减少11.4万,降幅为2.1%。自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算起,已经累计减少约24.5万个岗位,相当于4.3%的缩水。与此同时,工业营收连续八个季度下滑,仅在今年二季度便减少2.1%。
汽车业的困境尤其明显,其二季度营收下降了1.6%,背后原因,被认为是销量不振、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以及高成本的电动化转型。再加上高企的能源价格、复杂的官僚程序,以及与美国的关税摩擦,令德国汽车的出口更趋困难。
比如,美国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德国车企的出口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奥迪今年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下降37.5%,保时捷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1%,梅赛德斯-奔驰二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69%。
高关税还推高了德国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削弱了其竞争力,导致销量下滑。今年3 月美国关税政策宣布后,德国对美出口汽车销量已出现下滑。虽然新协议将关税降15%,缓解了部分压力,但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可能进一步抑制需求。
与此同时,德国车企在美国销售的高端车型多依赖欧洲生产的零部件,15%的关税仍显著增加了成本。如美国对钢铝维持50%的关税,对汽车供应链造成额外压力。美欧贸易协议虽提出以配额制替换高关税,但具体细节尚未明确,短期内难以缓解供应链紧张局面。
更直接的是,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表示,15%的关税可能导致欧洲车企及其供应商损失高达7万个就业岗位,因为企业可能将生产转移至美国以规避关税。例如,大众正考虑在美国新建奥迪工厂,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也可能扩大在美产能,但建厂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并进行高额投资,短期内难以弥补损失。
02
“裁员潮”刺骨!岗位减少还将继续
诚然,安永管理合伙人扬・布罗希尔克表示,“对美国出口的大幅下降最近严重打击了德国工业”,“利润大幅下滑、产能过剩和国外市场疲软,使得大规模裁员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管理、行政和研发职能集中的德国”。他还预计,由于成本削减计划在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来的延迟,工业岗位的下降趋势将继续下去。
事实上,德国汽车业近来在缩减开支和裁员上的频繁动作,已经令外界感觉到浓浓的寒意。
梅赛德斯-奔驰3月23日宣布了一项员工买断计划,旨在鼓励员工自愿离职,以实现公司到2027年节省50亿欧元的目标。该计划主要针对非生产岗位的员工,涉及多达3万名员工。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以每年节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其旗下保时捷、斯柯达和软件子公司CARIAD也已启动大规模裁员,分别计划裁减3900 人、8200人和1600人。
博世在最近一年至少三次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2024年11月,博世宣布将在德国工厂裁员7000人,大部分在汽车供应部门。此前,博世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软件业务部门裁员1200人。
大陆集团于2025年2月18日宣布,计划在2026年底前裁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主要涉及研发部门,这是大陆集团一年多来第二次宣布裁员,上次裁员规模超过7000人。
采埃孚计划到2028年底在德国裁减多达1.4万个岗位,相当于德国本土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目前公司已削减1.12万名全职员工,另有4700人签署了部分退休协议或即将退休。
保时捷计划到2029年全球裁员3900人,并对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进行重组,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计划,转而将其转型为独立的研发部门,裁撤约200名员工。
03
“关税之痛”背后,还有多少隐疾?
向德国汽车工业当前的困境深处探寻,是否仅由美国关税的外部冲击所致?
从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话中或可窥见一二,他近期公开表示,德国经济当前的困境并非暂时性“疲软”,而是正经历一场严峻的“结构性危机”,德国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已不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而汽车行业的表现正是这一现状的“众多信号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德国汽车工业正面临全方位竞争压力的显著加剧。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实现迅猛发展,不仅通过规模化生产将纯电车型成本控制在更具性价比的区间,还在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核心领域持续突破,部分创新技术已形成差异化优势,对以传统燃油车技术为根基的德国汽车构成强烈竞争。
另一方面,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浪潮中,德国车企整体转型进程滞后于美国和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以保时捷为例,曾满怀壮志布局的自研电池生产计划,其高性能电池子公司 Cellforce本肩负着推进自研电池规模化生产的重任,却因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尤其中国和美国市场销量低于预期,转型为独立研发部门,凸显出德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路上的艰难摸索。
Gartner研究副总裁佩德罗・帕切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德国汽车制造商昔日的成功如今已经成为企业转型的桎梏。德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和软件方面的水平在中国被视为 “中等水平”,他们过渡依赖中国市场,但中国竞争对手在创新方面变得更具活力、速度更快,德国车企需要专注于电动化,否则很难找到能替代如此规模市场的其他地方。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