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东方港湾展览] , 进入 2025宁波国际汽车零部件及售后市场展览会
首页 > 头条 > 行业 > 文章详情
俄罗斯市场环境骤变 跨国车企释放“回归”信号
365

随着美国高层和俄罗斯高层的频繁互动,并在部分问题上达成共识,俄乌冲突似乎有偃旗息鼓的苗头。

在此背景下,那些曾经因为市场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增加等原因而撤离俄罗斯的跨国车企,纷纷开始寻找返回俄罗斯的路径。

01

跨国车企秘谋“重返”

在俄乌冲突局势出现变化的背景下,部分跨国车企瞄准俄罗斯市场的潜力,纷纷释放出回归信号,并紧锣密鼓地开展准备工作。

韩国车企中的现代集团动作频频。现代将圣彼得堡工厂出售给AGR 控股公司,却保留了两年回购权,这一举措为其快速回归埋下伏笔。同时,现代持续与俄罗斯经销商保持密切合作,不仅稳定供应部分零件、正常纳税,还保留了办公机构和大部分员工。

日本车企丰田尽管其在俄罗斯的活动被冻结,但仍然为其客户和经销商提供全面支持,维持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并与经销商频繁互动寻找回归路径。马自达也保留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工厂的回购权,尽管回购期限临近,但仍在抓紧规划回归策略,意图凭借原有工厂优势快速重启业务。铃木、斯巴鲁、三菱同样保留了在俄办公室、团队及经销商网络,过去三年间,它们持续供应零部件、履行质保义务。

欧洲车企同样不甘落后。大众汽车发布了面向俄罗斯市场的下一代 Polo轿车,表明其对俄罗斯市场仍有一定规划和关注。宝马在冲突期间仅暂停业务,未彻底退出,其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存在感依旧较强,为后续回归减少了品牌重建难度。雷诺手握回购伏尔加汽车股份的6年期选项,且卡卢加工厂持续组装雪铁龙汽车,凭借对当地产业的熟悉和现有生产能力,一旦时机成熟便能迅速扩大规模。标致和雪铁龙保住了卡卢加生产线,甚至利用库存零件维持组装,标致在伊朗积累的逆势经营经验,更是为其重返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宝贵借鉴。

美国车企虽尚未有大规模行动,但考虑到俄罗斯市场需求结构,美国车企或选择恢复小批量高端豪华车型交付,以此试探市场,逐步重建品牌影响力。

02

中国品牌已“重塑”俄罗斯市场

然而岁月如东逝之水,错过的时光永无回溯之路。三年间,跨国车企的撤退给中国车企创造了发展机会,中国品牌的大举深入,某种程度上重塑着俄罗斯车市的格局。

三年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19%增至2023年的 51%。以2024年2月为例,中国品牌在俄罗斯销售增长明显,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69.7%,吉利汽车增长276.5%,哈弗汽车销量增长137.6%,奇瑞汽车增长45.4%。2023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进口汽车中的份额从2021年的10%猛增到92%,俄罗斯市场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大单一市场。

市场份额的提升意味着销量的增长,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达到创纪录的55.3万辆,是2022年销量的4.4倍。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量达到95万辆,同比增长481%,占当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量的42%;出口额为197亿美元,同比增长 388%。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品牌影响力明显扩大。目前,有超过30个中国汽车品牌进入俄罗斯。常年驻扎俄罗斯的成都山久山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莫斯科业务经理胡亚庆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汽车租赁在俄罗斯也很有市场,眼下各大汽车租赁公司大部分都是采购的中国车型。在官方进口渠道,吉利、哈弗、奇瑞、长安销量排名相当靠前,在平行进口车渠道,问界、极氪、理想、岚图等品牌也很受欢迎。

中国汽车品牌的本地化生产也快速推进,哈弗已基本实现在俄生产组装一条龙,吉利的零部件大多从国内出口在俄组装,奇瑞也已在俄启动建造独立生产线,还采取与俄罗斯本地车企UAZ汽车厂联合制造的代工模式等,推进生产本地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但胡亚庆也直言,眼下俄罗斯车市的热度有所下降,需求不足之下,部分实力不强的中国车商也选择了离场。尤其当跨国车企释放出“回归”信号,中国品牌难免产生危机感,“毕竟这三年的绝佳机遇是政策创造的机会,一旦政策发生变化,机会也容易随之消失”。

03

老玩家回归,谁主宰下半场?

离开三年,俄罗斯市场环境骤变,难道跨国车企能说回就回吗?在胡亚庆看来,虽然政治角度释放出国际局势缓和的信号,但从企业层面,跨国车企的回归并不会很快。

一方面,俄罗斯会为回归设置一些“障碍”,比如需要跨国车企补齐“入场费”,或者提出建厂、合资、共同经营和技术输出等,有利于带动俄罗斯本土汽车产业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跨国车企也会对俄罗斯市场的不稳定性心存顾虑,比如仅去年一年,俄罗斯就以各种方式对中国进口汽车提高关税,俄罗斯贸易政策变化之快也增加了车企适应的难度。“不过最终,俄罗斯政府还是要从利益角度出发,如果跨国车企回归能带来更多利益,俄罗斯也会欢迎他们的回归”,胡亚庆说。

当然,跨国车企重回俄罗斯,也是颇有机遇的。胡亚庆介绍,俄罗斯气候环境寒冷,民众对智能化产品兴趣不高,但对汽车耐用性要求很高。在跨国车企撤离俄罗斯之前,日韩品牌凭借出色的品质和可靠的售后,在普通消费者心中地位很高,而欧美品牌则受到高端用户的青睐。

这几年中国品牌的知名度虽然显著提升,但俄罗斯媒体指出中国车存在薄壳、耐腐蚀性能差、电子元件不稳定、车漆薄、悬挂与俄罗斯道路条件不符等问题,加之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也让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质量的信任根基产生了动摇,“从俄罗斯消费者角度来看,他们也期盼跨国车企的回归”。

胡亚庆进一步指出,一个不容忽视也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跨国车企离开俄罗斯的这段时间,其经销商渠道几乎全部被中国汽车品牌占据。跨国车企再想重回俄罗斯,需要重新梳理和构建经销网络,“这就到了考验当地经销商对中国品牌忠诚度的时候了,如果这些经销商认为这今年经营中国品牌的确赚到了钱,可能暂时不会切换品牌,但如果他们觉得经营中国品牌比较难受又不赚钱,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把品牌换掉”,胡亚庆说。

来源:中国汽车报

点赞 0
收藏 0
字数 0/1000
发布评论
评论信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