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东方港湾展览] , 进入 2025杭州国际汽配展
首页 > 头条 > 文章详情
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企业横空出世!特斯拉东风之下国产零部件产业能否顺利扬航
96

佛瑞亚!虽然与佛吉亚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秉承了佛吉亚和海拉“血脉”诞生的新名称。

今年1月31日,佛吉亚正式完成对海拉控股权的收购,成为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月7日,佛吉亚和海拉宣布合并后的新集团命名为FORVIA。

4月22日,在佛吉亚和海拉宣布合并后的新集团命名为“FORVIA”的74天后,新集团的中文名称首次亮相。

能否实现“1+1>2”

今年1月,佛瑞亚诞生后,能否实现“1+1>2”为众所瞩目。

“收购对双方的未来发展肯定都是利好。”招商证券分析师许绍咏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佛吉亚原本拥有汽车内饰、座椅等业务,机构测算在不收购的情况下展望2022年能实现营收18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98亿元),虽然座椅、内等业务相对稳定,但缺乏较大增长爆发力。另一方面,海拉原本拥有汽车电子、照明等业务,但车灯、电气业务面临的行业竞争越来越多,市场挑战因素增加。因此,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加速的现实,佛吉亚和海拉合并将实现技术互补,从而更为容易实现保持增长。


目前,佛瑞亚集团设立了6个业务部门,包括内饰、座椅、汽车电子、绿动智行、照明和汽车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根据新的规划,佛瑞亚集团计划加速在亚洲的业务增长,并针对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提供更多产品。计划到2025年,佛瑞亚集团的内燃机相关业务将减少到其销售额的10%左右。

“其实,近年来为应对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挑战,佛吉亚和海拉在相关业务领域均分别进行了一系列兼并收购或合资,但双方的合并对行业而言是一次有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事件。”时蔚然认为,虽然合并后双方仍以独立的法律实体运营,但合并将大大提升双方在业务及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这是其他小规模的并购案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具备互补优势,有望缩小与采埃孚、麦格纳、大陆集团等零部件巨头的差距。

的确,从智能化角度看,佛吉亚目前的战略布局主要围绕智能座舱和ADAS等展开,这与海拉的雷达传感器、照明业务、人机交互内饰技术等是良好的互补。尤其是之前佛吉亚在智能驾驶方面布局并不多,加入了海拉的传感器技术后,有望产生新的增长点。从全球布局与销售渠道看,双方也能实现良好的互补。

因此,整合后从规模上看,佛瑞亚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300多个产业基地和77个研发中心,共有15万名员工,其中包括35000余名工程,还有24条产品线。

根据佛瑞亚集团规划,到2025年,新集团销售额将超过330亿欧元,营业利润率超过8.5%,净现金流约17.5亿欧。其实,从去年9月开始,双方已经商定合并后首批开展的十大项目,目前已经启动实施。

“下一步,随着佛瑞亚集团高效运行,双方在研发资源、业务布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有望进一步凸显并实现同频共振,更有望实现‘1+1>2’的成效。”时蔚然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全球汽车供应链趋紧问题。

汽车零部件行业复苏

长春和上海的汽车业正在恢复生产。受上海复工预期的影响,4月15日汽车零配件板块上扬,市场关注度再度回升。3月以来,长春、上海两大汽车行业产能恢复情况如下:4月15日,长春一汽红旗恢复生产;一汽大众计划在4月18日恢复生产;一汽汽车零部件公司部分已完成小批量生产;上海汽车(上汽汽车、特斯拉)和零部件企业计划在4月18日复工。除了两市的闭环生产外,后续还要观察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物流状况。

周五开始的汽车零部件板块上扬,反映出原材料和疫情因素自三月开始出现边际缓解。

1) 原材料:除锂及贵金属外,其他主要汽车原材料二季度涨幅已趋缓,且目前较2021年末涨幅较小。

2) 疫情影响:如上所述缓解。但实际产能恢复的幅度,估计也会随着疫情的变化和管理层的要求而动态调整。我们看好产销恢复恢复,中性至乐观情况下,2 Q增速影响不大,对应批发+5%-+12%,悲观预期7月补上。

此外,市场对汽车需求疲软表示担忧,华创证券维持了全年为0%的上险增速预期:虽然今年景气底色不佳,但经济下滑动能减弱+库存回补会导致零售降幅收窄,最终月度增速转正,上半年负增长是必然的,从12M21开始,每个月的零售业绩都比预期的要好。

市场对边际变化反应强烈的背后,是当前板块估值偏低,下半年增长预期较好。在零部件板块业绩预期层面,预计2-4Q22批发量增速为+5%、+15%、+2%,考虑到上半年原材料涨价和封控带来的成本上涨,预计1-4Q22的业绩增速分别为+8%、-6%、+43%、+38%,下半年季度增速有望达到30%以上,并有望推动市场配置增加。市场对疫情后的生产恢复,还是很有信心的。

估值方面,大部分汽车零部件的股价已经跌回去年四季度上涨前的水平,板块指数下跌了30%左右,目前的平均 PETTM是22倍,处于历史中枢位置,动态上看是22年的18倍,结合下半年的预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国产零部件行业地位偏弱

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公布,日、美、德等传统汽车强国遥遥领先。2021 年 6 月,《美国汽车新闻》发布 2021 年度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博 世以 465.2 亿美元收入再登榜首。Top20 供应商中,日、美、德三国上榜企业数分 别为 7 家、4 家、3 家,远超其他国家;Top100 供应商中,日、美、德上榜企业数 分别为 23 家、22 家、18 家,收入占比分别为 28.3%、14.0%、26.4%,同样遥遥 领先。

从 Top100 榜单看,国产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业务范围多集中于 低附加值领域。此次 Top100 供应商中,上榜的中国企业仅有延锋、北京海纳川、 中信戴卡等 8 家,从排名角度看,除延锋位列第 17 位外,其他排名多靠后;从收 入角度看,收入规模普遍较小,8 家企业收入占比仅为 4%;从业务范围看,8 家 企业多集中低附加值领域,比如延锋、海纳川、敏实集团、五菱工业等公司的主营 业务为内外饰,中信戴卡为轮毂。

从核心技术角度看,外资、合资供应商在动力总成、汽车电子、底盘等领域具 备先发优势。根据世界汽车研究会数据统计,外资、合资零部件供应商在液力变矩 器、发动机启动装置、自动变速器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根据高工 智能汽车的统计,在国内 ADAS 市场,博世、大陆等外资厂商的市占率超过 90%。

从产业链角度看,缺乏世界级的整车企业制约了国产零部件的发展。纵观世界 汽车工业发展史,汽车工业强国都是零部件和整车产业协同发展,没有强大的本土 整车厂很难有强大的本土零部件企业。我国自主品牌整车厂呈螺旋向上发展趋势, 但整体仍不够强大,2017 年以来市场份额连续下滑,2020 年市占率为 37.3%。供 应商体系较为封闭的日系和德系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相对开放的自主品牌和美系市 场份额连续下滑,对国产零部件企业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特斯拉推动国产汽车零部件腾飞

智能汽车的迭代“消费电子化”,特斯拉有望重现苹果对国产零部件的拉动效应。 我们看到,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智能汽车逐步从机械代步工具 转变为智能移动终端,日益“消费电子化”。



对比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我们从产品 架构、EEA 架构、迭代方向和生态系统等 4 个角度发现两者的趋同性,进而判断特斯 拉有望重现苹果对国产零部件的拉动效应。 1)产品架构。在燃油车时代,汽车是一种磨合型产品;随着电动化使得电机替 代发动机、动力电池逐步标准化,汽车机械性结合的部分逐渐减少,逐步成为一种模 块化产品,智能手机就是典型的模块化产品。 2)EEA 架构。特斯拉引领 EEA 逐步从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最终的趋势中央计 算平台——与智能手机相近。

3)迭代方向。在苹果的引领下,智能手机的迭代围绕着芯片、屏幕和摄像头的 技术进步迭代;与之类似,互联网企业和智能手机厂商进入造车行业后,智能汽车的 迭代也逐步向这个方向靠拢,如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迭代速度显著加快,中控屏、 液晶仪表等尺寸逐步大屏化、材质逐步由 LCD 向 OLED/miniLED 发展。 4)生态系统。“软件定义汽车”逐步成为行业共识,汽车的价值分配逐步从硬件 向软件转移,如特斯拉等新势力引领应用软件成为汽车差异化的重要方向和盈利的主 要来源,这与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生态系统极为相似。

我们从国产化率、市场份额、产业链公司成长性角度对比,特斯拉产业链成长空 间较大,特斯拉有望成为推动国产零部件腾飞的“第一级火箭”。 1)从国产化率角度,预计 2021 年底特斯拉国产化率超过 90%,苹果大陆供应商 占比约为 20%,特斯拉的拉动效果更强。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19 年苹果全球 200 大核心供应商中,中国大陆及香港占比 20%。特斯拉入华之时,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协 议,约定上海工厂供应商最终全部国产化;根据特斯拉消息,预计 2021 年底国产化 率可达 90%。此处国产化指 tier 1 层面的国产化,亦包含外资/合资供应商在中国的 工厂,预计 tier 2 及以下的零部件仍有较大比例进口。随着中国大陆供应链在疫情 期间的供应能力得到严苛验证,特斯拉正推进 tier 2 及以下零部件国产化;对比苹 果,预计特斯拉对国产零部件的拉动效应更强。

来源:贤集网

点赞 0
收藏 0
字数 0/1000
发布评论
评论信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