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企业 Canoo 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自愿破产申请,根据美国《破产法》第 7 章寻求法律救济;而曾被称为 “卡车界特斯拉” 的尼古拉也在破产边缘挣扎,正在探索出售公司或破产重组等选项;菲斯克、ELMS、洛兹敦、Proterra 等一众美国初创电动车企,早已在之前倒下……美国造车新势力泡沫的加速破裂,除了风投热度退去、市场降温以及政策风向转变等因素外,自身配套产业链不健全也是一个关键的 “症结”。
美国造车新势力的现状:倒下与挣扎
Canoo 的倒下令人感慨。这家由前宝马高管创立的企业,凭借独特的滑板底盘技术和创新车型,在 2020 年底借壳上市时市值一度高达 21 亿美元,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焦点。但短短 4 年,合作失败、高管离职、股东撤资、融资受阻等问题接踵而至,股价从近 90 美元暴跌至 0.1 美元左右,最终在 1 月底停止运营。官网公告显示,因无法获得美国能源部贷款计划办公室的财政支持,且与外国资本的讨论无果,董事会无奈做出破产申请的决定。
尼古拉同样命运多舛。2014 年成立的它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氢燃料电池卡车、纯电动卡车。2020 年上市后,在未造出一辆车的情况下市值巅峰突破 300 亿美元,甚至超越福特,还吸引通用汽车 20 亿美元入股。然而,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的造车骗局被戳穿,入狱的同时公司与通用的合作也告吹,尼古拉状况急转直下。尽管后来推出了相关车型,但信任危机导致销量和业绩不佳,账面资金估计难以撑过今年第一季度。
而在它们之前,已经有众多美国造车新势力倒下。2022 年,ELMS 宣布申请破产;2023 年,洛兹敦申请启动破产重组程序,Proterra 申请破产保护;2024 年,菲斯克申请破产保护。如今尼古拉等还在苦苦支撑,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充满了不确定性。
配套产业链不健全的困境
从整个行业来看,美国并没有形成配套的成熟产业链及供应链。以动力电池为例,美国市场上电动汽车的主要电池供应商是日本的松下以及韩国三大电池厂商,美国本土缺乏与之抗衡的电池厂商。这使得美国造车新势力在关键零部件供应上受制于人,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还面临供应不稳定的风险。
缺乏成熟的产业链,也使得量产成为美国造车新势力头疼的问题。中国 “蔚小理” 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到中游整车制造,再到下游汽车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而美国新势力没有这样的条件,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组装,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交付能力不足。
自身运营和战略问题加剧困境
除了产业链的问题,美国造车新势力在运营和战略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企业过于追求技术创新和高端市场定位,忽视了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例如电动大巴制造商 Proterra 走高端路线,产品售价高达 80 万 - 100 万美元,超出了市场的普遍接受程度,导致市场销量不佳。
在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部分新势力也存在不足。2022 年倒下的 ELMS 自身技术实力薄弱,主打产品城市货运车基于东风小康车型打造;洛兹敦首批 500 辆电动皮卡交付后就陷入质量风波并停产,鸿海也因此中止对其投资;菲斯克破产前因质量问题多次遭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调查。这些问题削弱了市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对初创企业的信心,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困境。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自 2023 年下半年开始降温,尽管销量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特斯拉在加州的销量下滑就是一个例证,其去年第四季度销量同比下降近 8%,全年下滑 12%,Model 3 年注册量暴跌 1/3 以上。市场形势的变化使得通用汽车及福特调整电动汽车战略,减少投资,增加燃油车及混动车的生产和投放。
政策风向的转变也给美国造车新势力带来了巨大冲击。特朗普上任首日就签署一系列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加大传统能源开采,结束 “绿色新政”,撤销电动汽车 “强制令”,冻结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还考虑取消购车补贴。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遭遇重大 “逆风”,投资者对造车新势力的态度更加谨慎,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美国造车新势力的困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配套产业链不健全是其中一个难以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持,仅仅依靠资本的追捧和概念的炒作,显然难以在造车这个 “烧钱” 的行业中立足。未来,美国造车新势力能否改善现状,突破困境,还有待观察。
综合整理自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