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央视元宵晚会上,撒贝宁穿上花马甲,走起机械部,甚至模仿机器人声音送祝福“祝大家元宵节快乐”,瞬间火遍网络。从春晚起便热度不断的机器人,再度引发热议。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发展迅猛,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汽车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领域,竞相布局机器人赛道——小鹏汽车发布了自主研发的AI人形机器人Iron、广汽集团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小米CyberOne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在制造产线上分阶段落地阶段、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在2025年小规模生产。
车企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厚的技术与产业根基。汽车制造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控制、动力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元技术,而这些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研发存在诸多共通点,例如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算法能力,可以很好地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开发中。车企已有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团队,让其在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时,能有效降低技术门槛与研发成本。
车企加速进入机器人赛道,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紧跟步伐。
蛇年伊始,宁波汽车零部件巨头——均胜电子,在工作部署中重点提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相关前瞻技术与市场战略布局,明确了企业“汽车+机器人Tier1”的新定位。
2月11日,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鼎股份发布公告,与机器人龙头股五洲新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领域展开合作。
2月12日,国内汽车精密零部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富临精工发布公告,将在绵阳市涪城区投资1.1亿元建设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庞大且完善,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整车组装的各个环节。而这个供应链网络中,有许多零部件供应商与人形机器人制造所需的供应商高度重合,如传感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既用于汽车制造,也是人形机器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跨界人形机器人时,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及技术,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和生产周期,降低了采购成本和供应链风险。
有机构预测,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到2035年,这一数字或将增长到3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无疑将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来巨大的需求拉动。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单打独斗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和机器人研发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在传统汽车产业中,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已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当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时,这种合作关系将延伸到机器人领域。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凭借对车企需求的了解,快速响应,为机器人研发提供定制化的零部件解决方案。同时,车企与机器人研发企业的合作,也将促进双方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2024年,汽车零部件知名上市企业华达科技与埃夫特与就进一步促进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人形机器人规模应用,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由华达科技提供汽车零部件行业应用场景及工业、人形机器人部件研发生产、轻量化材料产品开发,埃夫特提供机器人产品和技术支持,双方共同打造汽车行业的工业、人形机器人示范案例。
作为汽车零部件及售后市场的国际展会品牌,CAPAFAIR汽配展致力于搭建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与采购商的专业贸易与交流平台。
将于2025年4月21-23日在杭州大会展中心举办的2025杭州国际汽配展上,来自全球的车企、零部件供应商、科研机构等将齐聚一堂,在展会现场展示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共同探索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